李贽这些进步的主张,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 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。在封建统治思想占绝对优势的时代,李贽的思想无疑像一把利剑刺中封建思想的痛处。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力置李贽于死地的根本原因。
居住于湖北黄安,与黄安人耿定理共同讲学,很是相投。定理之兄定向,是个道学家,维护封建礼法,但是“言不顾行”,李贽很厌恶他,多次写信讥笑他,措辞尖锐,引起耿定向的愤恨。1584年,定理死,李贽知道黄安不能久留,于第二年移居湖北麻城外三十里龙潭僧舍芝佛院,过着居士的生活,从事学问。
李贽(1527~1602),号卓吾,别号温陵居士,福建泉州晋江县人,是明代敢于反潮流的异端思想家。李贽26岁时考中举人,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,后来做过20年小官,51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,54岁辞官。
1、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。“童心”就是真心,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。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。
2、晚明时期,李贽以其独特的文学观念提出了童心说,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童心,即真实无伪的内心和真实的情感流露。在李贽看来,艺术创作应当直接反映作者的真实思想感情,摒弃任何形式的虚伪和矫饰。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当**裸地表达作者的人生欲望和个人体验,展现人性的真挚和纯粹。
3、李贽的“童心说”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一种理论阐述,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一种革新。它倡导真诚、真实,反对虚伪和做作,这为后世文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。李贽的这一理论,至今仍对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产生着深远的影响。
4、李贽所说的“童心”就是真心,就是清洗了封建伦常教条束缚和蒙蔽的“最初一念之本心”,它不是一般所谓的“真情实感”,而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真情实感。他说的“童心”是反对以“闻见道理”为心,即以程朱理学为心,是以打破封建思想桎梏为前提的。
5、“童子者,人之初也;童心者,心之初也。”实则是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的自觉。如果丧失了这种自觉的“本心”,那么,人就失去了个体价值,人就不再能以一个真实的主体而存在:“若失却童心,便失却真心;失却真心,便失却真人。人而非真,全不复有初矣。”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喜勿喷,谢谢。
6、李贽认为,保持童心意味着保持内心的纯真与自然,这种纯真与自然能够使创作者不受任何规范和条框的束缚,从而创作出真正具有价值的作品。他进一步解释:“夫童心者,真心也,……夫童心者,绝假纯真,最初一念之本心也。若失却童心,便失却真心;失却真心,便失去真人。
文章已关闭评论!
2025-05-07 07:00:16
2025-05-07 03:18:17
2025-05-07 03:00:28
2025-05-07 02:54:17
2025-05-07 01:18:16
2025-05-07 01:00:18
2025-05-07 00:36:14
2025-05-07 00:00:35